牵牛要牵牛鼻子。北京要治堵,关键在“限用”而不是“限购”。
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人,对政府的行政“限购”应该司空见惯,不陌生。记得1979年我上大学时,大米、棉布、白糖等还一律凭票(计划凭证)供应,若是有钱没票,商店绝不卖你。可奇怪的是,当时并不见有多少人怨天尤人。想不到,年前北京推出汽车限购令却立即议论四起,有人拍手叫好,有人愤愤不平。近来不断有媒体问我的意见,本不想写文章,但总推脱又却之不恭,思之再三,这里就说说我的看法吧。
说实话,对北京启动汽车限购,起初我并未在意。一是在我看来这仅是地方的土政策,涉及面不宽;二是我本人不等着买车,事不关己也就没多留心。可年初列席海淀区人大会,听到不少代表对“汽车限购”有意见。当然,大家当时针对的还不是汽车“限购”本身,而是认为目前摇号买车的做法不可取。比如一个三口之家已经买了两辆车,而另一家庭一辆车也没买,现在虽可凭身份证摇号,但由于中签率太低,所以觉得对之前没买车的家庭不公平。
后来参加北京市人代会,会上又有人对汽车限购提出质疑,指出市府此举初衷虽好,是想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,但从效果上看,却顾此失彼,会引发一系列负面反应。是的,限购令虽实施仅数月,但某些弊端今天已昭然若揭。有专家估算,此政策若不立即改弦更张,今后北京市的销售收入将每年减少600亿元,财政收入每年减少60亿元。至于会有多少人失业,未见官方数字,但可想到的是,随着大批4S店关门,很多人要失业,而最终会牵累多少汽车工人下岗,眼下还说不准,也不好推测。
当然,我这样讲并不是指北京不该治堵。自己生活在北京,交通拥堵苦不堪言,要治堵我怎能不赞成?这里要讨论的是,治堵是否非得限购汽车?或者说限购是否就是最好的办法?老实讲,我本人对限购并不看好。不否认,汽车限购对治堵有助,至少可减轻日后城市的交通压力,但有两个问题仍解决不了:第一,当下北京早已车满为患,即使不再增新车还会照堵不误,怎么办?第二,“摇号”购车虽是机会平等,但却不分轻重缓急,某些人急需用车而总也不中签怎么办?
若往深处想,这里其实有两组利益要权衡:一是有车群体与无车群体的利益;二是有车群体与正欲买车群体的利益。经济学讲资源配置,最优状态是大家熟知的帕累托标准,而该标准说,福利配置的最优状态,是指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下,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,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。从这个角度看,汽车限购固然照顾了无车群体的利益,也照顾了有车群体的利益,但同时却约束了想买车群体的利益。有人欢喜有人愁,显然是算不上最佳的利益配置。
的确,这是一个两难问题。设想一下,假若政府对购车不加限制,让人们敞开购买又如何呢?想买车的人当然皆大欢喜,但不买车的人就得承受交通拥堵,会怨声载道。由此看,不论政府限购与否,都势必伤及一些人的利益,说得专业点,都有悖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标准。左右为难,那么政府该怎样处理才对?我的看法,政府其实是不必限购的,或者说限购原本就不是治堵的唯一选择,也不是最优的选择。起码的一点,市场经济主张买卖自由,而政府用行政办法限购算怎么回事?
我能理解政府的苦衷,所以会如此,市府也是迫于无奈,是不得已而为之。不过最近看报纸,有不少人为治堵献计献策。给我印象深的,一是主张对上下班等高峰期的机动车辆收费;二是建议错开上下班时间。应该说,这两个办法皆可取,不过操作起来我认为会有困难。比如高峰期怎么收费?是否要在城里再设收费站?若那样无异火上浇油,交通会更拥堵;若采用电子系统收费,那又得有一笔不菲的投资。至于错开上下班,好是好,车辆能分流,但上下班时间不同,政府运转必将多有不便。
还是说我的观点吧。称不上什么奇思妙想,而且做起来也很简单。依在下看,交通治堵只需一招,那就是大幅提高停车收费。近来与朋友讨论,有人问,北京停车不是早有收费吗?为何交通还拥挤不堪?我的答复,那是因为收费标准不够高。设身处地想,假如你现在开车上班,停车费每小时5元,一天40元,汽油费10元,总共50元;如果打出租需70元,你当然要自己开车。但若停车费每小时从5元提高到15元,一天仅停车费就是120元,请问你今后还会开车上班么?
那次在市人代会上,有代表提到一种情况,说有的政府机关或商厦设有内部停车场,即便提高了收费标准,可人家也未必执行,如有些商场为招徕顾客,停车至今还是免费的。骤然听,这事的确有些不好办,但仔细琢磨解决也不难。我想到的,是对停车场课重税,只要收税够重,“免费停车”肯定持续不了。而且还可一石二鸟:不仅限制人们驾车上班;同时还能用所得税收改善公共交通,在某种意义上,这也是有车群体对无车群体的一种间接补偿。
俗语说,牵牛要牵牛鼻子。是的,北京要治堵,关键在“限用”而不是“限购”。试想,若用车成本大幅提高,人们用车必减少,而用车被约束了,买不买车消费者自会盘算,哪里用得着劳政府大驾亲自去管呢!